我们为什么发朋友圈,人类学家的发现(下)
发布时间:2018-06-29 [ 阅读:次 | 添加:mxq ]
文:晴晏
作者简介:网易公众号,分享全人类的知识。
来源:壹心理

-04-

线下不平等

线上也未必平等


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平台,让一些平时不能被听到声音的群体有了发声的机会。


尽管这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网络之外,排斥、压迫、差距等现实中的社会不平等,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很多人虽然使用社交媒体并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却不过是休闲娱乐罢了。


在一些极端落后的地区,使用电子设备及社交媒体或许会让周围的人们羡慕不已,却并不会弥合“身份等级”上的差距。


社交媒体都和游戏绑在一起,也有人喜欢在网上晒积分。


于是就能发现,其实社交媒体也在渗透着另一种不平等:


很多人只能花费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在网络游戏上,而他们无法提高自己的排名


更甚者,由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不适的现实差异也暴露在公众面前,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矛盾。


所以很多人拼命在朋友圈营造一种“我很好”的人设,也是在努力愈合差距带来的不适感


比起暴露所谓“真相”,安慰自己带来的满足尚且还能让人获得短暂的愉悦。


-05-

社交媒体在公私领域之间

创造出了新的空间


传统的媒介要么是一对一私密的(信件、电话等),要么是完全公开的(广播、电视、报纸等)。


而社交媒体不一样,它针对某个群体,这个群体可大可小,游走于绝对的私与绝对的公之间。


传统媒体中,官方分发消息渠道与大众私下的交流是割裂开的,而社交媒体使二者融合

研究员王心远博士在访谈中表示:


社交网络不是单纯地拉近或者疏离了社交距离,它只是把人放在了恰当的、可以调控的距离上,能够低成本地维持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可控性社交”


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处在某些群组里面,少则三四人,多则几百人。


这也挑战了我们对于公私界限的理解:到底多少人算“私”多少人算“公”


基于不同的主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群组在各个社交媒体上被创造出来。


社交媒体既可以用来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友谊,而我们的社会关系也有可能被打乱而得到重新组合。


除了家庭群组相对稳定之外,其他的群组都是多样化的、不稳定的、相互重合的。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加入形形色色的群组,有些好友也会与我们同处好几个共同的圈子。


每换一座城市,基本上就意味着社交圈就要来一次大换血。而在这些不同的社交圈子里流行着完全不同的传播内容。


和日常生活中一样,由于大家的关注点不同,很多内容即使是公开的,却并不会被不同的圈子分享。


研究员通过对中国145名沿海工厂打工者和55名上海中产阶级的在社交媒体上4个月的观察,发现在他们分享的6000篇推送里,重合率只有一篇。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06-

社交媒体不仅是一个交流工具

它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地方


社交媒体,在逐步侵占人们更多的时间。


对某些重度使用者而言,他们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比线下生活的时间还要多。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社交媒体甚至还是他们工作的地方。


几乎在每一个有网络的地方,我们都能观察到年轻人“沉迷网络”的现象。


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认为网络生活是虚拟的、不真实的。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一旦进入网络就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了。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网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它也的确影响到了我们的线下生活


我们在网上承诺的事情也需要去实现,我们在网上下的订单也会收到货,我们在网上付出的劳动也同样会得到报酬。


线上空间发生的事情更应该被视为线下生活的一种延伸,而非替代。


社交媒体不仅可以弥合目前的缺憾,还能满足对未来的期待。


19岁的打工妹丽丽是个重度使用者,她几乎从不下线,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跟朋友聊天以及逛QQ空间。



逼仄嘈杂的合租屋承载不起她想要的生活,她只好在网上实现她的梦想

她的QQ空间装饰得非常梦幻。


从农村搬到城市并未使她离城市生活更近一些,反而是在网上似乎离她的梦想更近一点。


某一次研究员去合租房找她,38度的室温下,丽丽正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回头看到满身是汗的研究员,丽丽笑了笑,问了一句话:“手机之外的世界很难熬吧?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手机之外的世界很难熬,那么手机里的“桃园”能带来些许满足,让人不至于窒息,也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07-

其他研究结果


除了以上六点,人类学家们还总结出了另外几个研究发现:


社交媒体或许会让人分心,但其本身也可能意味着学习

是用户创造了社交媒体,而不是平台开发者

貌似开放的社交媒体其实非常保守

社交媒体并没有使世界更同质化

社交媒体的确推动了社交商业,但并非所有形式的商业

社交媒体可以对性别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甲号”有时很必要

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都需要被放在其他同时存在的媒体语境下才能被理解

贴图已成为网络生活的道德警察


人类学博士王心远说:“在科技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没有中介的。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文化的连接,人是包裹在文化中的。


即使当我们面对面交流时也会产生许多无形的期待,这种中介就好像空气一样,充斥在我们周围


从来不存在没有中介的人际关系,科技只是改变了中介方式,但却并没有改变人际关系。


用我们的‘获得理论’来讲,在未来我们只是会从科技中来获得人性中缺失的部分


朋友圈尽是人设,但人设也有温度,也是真我。


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看看吧,用知识的力量,拯救那些被嫌弃的刷屏狂魔。


作者简介:晴晏,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责任编辑:Spencer  杨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