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拖延症的好与坏
发布时间:2021-05-06 [ 阅读:次 | 添加:mxq ]

转载自壹心理。


拖延症这个话题为什么永不过时?为什么人人都会拖延?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难道就没有好处吗?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战胜它?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边拖延着,一边又努力地对抗着拖延症的发作。

  

01

我们为什么要拖延?

 

拖延症有诸多的不好不用我多说,也许大家都深有体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拖延?

 

拖延症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心理因素:


① 目标和计划不合理,影响成就动机的维持和行动力的产生。

② 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承担责任,不敢行动起来。

③ 追求完美主义导致我们拖延行动,逃避出错的可能性发生。

④ 拖延能保护我们免于遭受别人的评价和否定,维护自我价值。

⑤ 拖延是对某些我们不认同的人进行的“被动攻击”,表达个人态度。

⑥ 拖延是我们获取掌控感和权力感、争夺控制权的一种方式。

⑦ 拖延是逃避人际关系和正常社交、维护心理边界的行为方式。

 

我们会拖延自然是有着内心的需求,也是潜意识的外化表现,是“本我”与“超我”的对抗和冲突——我知道拖延不好,但我就是不想行动。

 

我们的潜意识里有着对安全感的本能需求,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心理舒适区,来自于我们熟悉的、能掌控的心理状态,而拖延也就成为维护心理舒适区的一个手段。


美国人NoelTichy提出了一个“心理舒适区三圈理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心理区域:舒适区(comfortzone),学习区(stretchzone),和恐慌区(stresszone)。


舒适区是我们在熟悉习惯的环境做熟悉拿手的事情,和熟悉的人群交往。在心理上感到舒适轻松,得心应手,没有压力。


学习区是我们很少接触的领域,有点陌生,也有一定的挑战性,会让人感到有压力,但经过努力也能调整和适应,学习到新知识,重新习惯和熟悉。


恐慌区则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能力范围,产生巨大压力,带来焦虑和恐惧。

 

当我们要接受任务行动起来,也就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到紧张的学习区,甚至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恐慌区。

 

这两个区域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失去安全感,也就产生了逃避心理。拖延症由此产生,保护我们不会“错误地”踏出舒适区去体验痛苦。

 

其实,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拖延行为,而是我们认为拖延是“不好的”这种想法,是我们对拖延行为的批判和否定。

 

当我们无法接受拖延行为,也就是无法认同我们潜意识里对安全感的本能需求,自己跟自己“作对”。这种对内心需求的否认给我们内心带来了冲突,引发纠结痛苦的体验。


 

02

拖延症有什么好处?

 

那么,拖延症有没有好的一面?

 

开玩笑,事情拖着不干还能有好处?说出来我自己都有点不信。

 

但是,我们人类能活到今天可不是吃干饭的。我们的大脑是什么?没好处的事情它会做吗?当然不会。

 

所以,拖延症能一直出现,正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着某些好处。确切来说,是“主动拖延”的行为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

 

你想想,当你拖延的时候,当你拖着不去干某件事时,你是“选择”了不去面对某些任务的艰难重担,可以安稳地待在舒适区里,是不是感觉到挺轻松自在的?

 

当我们选择拖延,我们内心的焦虑感和压力感得到了暂缓。尽管在随后有可能因为需要重新去面对问题而又再次感到焦虑。

 

有些人会故意将事情拖延到deadline来临前才去完成。比如我一直在壹心理平台坚持回答提问打卡,常常会拖到晚上11点才开始动手。

 

为什么呢?

 

一是我对自己的答题能力有着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在最后一个小时内完成任务成功打卡。

 

二是我通过这个deadline的时间点作为自己无法再逃避的行动时间目标来推动自己完成任务。

 

三是我可以从这个冲刺过程中获得一种刺激感、控制感和成就感。

 

有这么一句话:Deadline就是生产力。

 

我们谁没有试过拖到考试前几天才开始背书背单词?哪个打工人没有试过到时间期限前才完成领导要求的项目方案?

 

比如我以前蹲过的广告、媒体等行业,都要在deadline前交稿,从来不会出现提早交稿的事情。至于过后要提交多少“打死不改版”稿件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紧迫的时间期限面前,为了完成任务,大脑中的认知资源都被调动起来,人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当时间期限与任务的进行形成的冲突越激烈,任务的刺激性越强,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兴奋感、控制感和成就感也就越大。这是一种“处于边缘”的刺激。

 

这种主动拖延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满足了我们婴儿时期延续下来的“全能自恋”的需求——我有能力控制一切,我有信心在时间期限前完成任务,能承受得起刺激,一切尽在掌握中。

 

所以说,尽管对拖延症一直是“人人喊打”,但我们也从拖延行为中得到了一些心理满足。

 


03

拖延对我们有什么损害?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有着“好逸恶劳”的特性,习惯于去做简单舒适的事情。当我们面对感觉艰难的任务时,大脑指挥着我们选择了拖延,不用去花时间投入行动,解决问题。

 

研究自控力的学者发现,大脑的前额皮质有三个区域,分管着“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

 

“我要做”的力量能帮助我们行动起来完成任务。“我不要”的力量会克制我们的冲动和行为执行。

 

“我想要”的区域会记录我们的目标和欲望,决定着我们“想要什么”;这个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我们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可以说,它就是拖延症的“克星”。

 

但是,当拖延的想法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时,往往在内心经历了反复的纠结、犹豫、焦虑和各种自我批判,这便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的“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就是说,尽管你实际上什么都没做,什么行动都没有进行,但每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改变以往习惯,都是在损耗你的心理能量。而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执行力和意志力都会下降。

 

心理能量能帮助我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和行动力,但它也是有限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使用自控力也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

 

当我们的心理能量被损耗,“我要做”的力量弱于“我不要”的力量,也就失去了行动的自控力,最终被动地选择了拖延。

 

04

如何从根本解决拖延症?

 

所幸的是,我们的心理能量是可以恢复的,自我控制力量如果经过刻意练习,还能有所提升。

 

要从根本上解决拖延症,我们需要减少自我损耗,顺应潜意识的需求,利用大脑的特性来进行运用和调节,让它更乐意马上行动起来。

 

1、有意识地锻炼自控力

 

提高自控力能让我们可以更自如地控制行动,管理任务。


及时补充葡萄糖能让大脑获得能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使用“非优势手”来做事情,比如右手使用者试着用左手写字、拿东西。

 

2、以行为带动行动

 

停止过多的思考,从容易的步骤开始,在任务开始的第1分钟就先跟随本能行动起来。

 

当一个行为先出现,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在行为上而是不大脑的思考活动,让大脑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可行的,这会带动我们随后的行动持续下去。


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才会随之改变。

 

3、塑造大脑神经记忆

 

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当我们的行为经常性地反复发生,成为一种习惯,大脑也会搭建起一条固定的神经通道,将这种行为铭刻下来,成为一种“神经记忆”。


当遇到任务时,大脑便会触发神经记忆,指挥我们进行自动化行为。当我们适应了这种自动化行为反应,便也为自己打造出新的心理舒适区,不再惧怕拖延。



结语

 

拖延症这个顽疾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了解它的特性,学会与它相处,也许能让我们和它愉快地玩耍,在保证心理轻松舒适的同时又能更好地驾驭它。


原创: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