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晏
作者简介:网易公众号,分享全人类的知识。
来源:壹心理
一个人能活出几副面孔?
微信朋友圈:今天天气真好!
微博:我怎么还没死。
手机应用带来的一个个虚拟圈子,好像已经把人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谈朋友圈的完美人设:越精心维系,现实中越易焦虑。

“为了晒厨艺,给一道味道古怪的菜肴精心打光;为了秀底蕴,还没有真正读完一本书就先晒出三五句评论;甚至为了营造完美“人设”而精心挑选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虽然句句戳中要害,但朋友圈里那些用心经营的“人设”,真的如此不堪吗?
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教授Daniel Miller进行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调研项目“WHY WE POST”,在欧洲科学研究委员会社交网络项目的资助下,九位人类学研究员在全球九个国家地区开展了长达15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社交媒体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WHY WE POST的免费公开课网站
“我们为什么发朋友圈”——他们的研究成果里,有十五个颠覆大众常识的发现。
-01-
过去我们只是聊天
现在我们聊照片
社交媒体在以牺牲文本和声音的代价开始视觉化:照片成了一种交流方式。
照片作为一个载体,无需多言即可传递很多信息,不论是对于信息发布方还是接收方都是更为高效便捷的方式。
作为互动的窗口,“赞”意味着一种认可,为了得到更多的“赞”,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化妆、搭配衣物、摆姿势、摆盘……这种“求赞”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高了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
而且,相较于文字和语音,图片更能给人亲近感和现实感。
视觉化除了这些稍显肤浅的意义之外,它最大的意义其实跟当年中国推广简体汉字一样:极大地降低了社交媒体的进入门槛。
在中国沿海城市打工的23岁青年黄勇14岁就辍学了。
因为觉得自己没文化,他在生活中话很少。
他唯一的表达途径是在社交媒体里转发大量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字和图片,转发时他通常只评论一个字:我。
这些文字图片所表达的内容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但他写不出来,只能转发别人的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交媒体给了更多人表达自我的可能。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02-
社交媒体
没有让我们变得更个人主义
大众经常认为,社交媒体正在使我们变得更加个人主义、更自恋。拥有手机,就能成为一个独行侠,与现实割裂。
但在这个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里,社交媒体其实可以弥合迁移所带来的社会断裂。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说,微信的发明是为了弥合中国城市化带来的亲人分离。
这个流动的社会创造了很多的漂泊者:外来务工者、留学生、移民……
他们和原有社会关系的断裂只能靠社交媒体来修复。
在中国的一些农村,社交媒体甚至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很多人都会共享手机或电脑,甚至把社交网络的密码告诉自己最信任的亲友,从而使得社交网络的使用成为了一种集体活动而非个人行为。

在中国农村,有83%的用户会把社交平台的账号密码和家人/朋友共享,相比之下,中国城镇用户的比例是29%
还有饱受诟病的自拍,也不全是只爱自己的“虚伪假面”。
调查中,有女孩子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自拍照,每次她都精心打扮,摆出好看的姿势,用手机拍好后,用修图软件修得完美无瑕才上传。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自恋或臭美。
她觉得,社交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就像出门需要收拾打扮一样,进入这个公共空间的照片也需要被“打扮”。
如果说在公共场所把自己收拾干净是一种礼节,那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好看的照片也是在满足一种社会期待而非自私。
好看,已经成了一种“公民责任”。
研究人员发现,英国的学校现在流行三种自拍:经典自拍(classic selfies),就是大家最常见到的单人自拍;群自拍(groupies),即一群人的自拍;丑自拍(uglies),故意扮鬼脸。

我们通常忽略的一个现实是,相对于自恋型自拍,群自拍其实才是最常见的。
这说明,人们其实还是更加在意自己的社会关系。
由于社交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所以很多人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化妆、换衣服、修图都不能仅仅被解释为自恋,他们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社会期待。
东亚人在这方面或许做得更加极致,我们不仅可以把照片修得不真实地完美,还可能在上面添加很多或可爱或诡异的卡通道具,或匪夷所思的妆容,让自己看起来“面目全非”。
-03-
社交媒体可能威胁到隐私
但它也能保护隐私
中文的隐私并不完全等同于英文里的Privacy。
“隐”(隐藏)和“私”(秘密,甚至暗示“不合法”)这两个字传递的是一种比较负面的暗示:应当隐藏起来、不让他人知道的秘密。
这与中国的集体文化传统有关。
即使在工业区,中国人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监视也无处不在,因为人们认为,需要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的事,一定是羞耻的或不好的事。
英文里的privacy代表了一种正当合理的个人边界感,并没有任何负面含义。
不论好事坏事,不想让你知道是我的自由。
17岁的思思是名理发师学徒。
几年前,她第一次从电视连续剧里听到“隐私”这个词,感觉很时尚,很现代。她住在集体宿舍,几乎没有私人空间。
“到了晚上,每个人都在跟男友打电话,像菜市场一样吵……互相看得到对方,也听到对方说什么,好像没有一丁点秘密。”
思思为了保留一些个人空间,晚上跟男朋友用APP发消息,取代打电话。
“我在社交媒体上无拘无束。能看我资料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不会介意我在网上做了什么。那些迂腐的呆子不能看到我。这就是我的隐私,对吧?”思思说。
这个镇子上的人大多也像思思一样,从没体验过不受他人注目、享有私人空间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社交媒体提供了体验隐私的机会,使隐私权合法化。
虽然社交媒体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偷窥欲,我们也可以控制自己能被别人偷窥的部分。

▲保存图片可以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