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陈赢 版本: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拥有剑桥大学学位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从对自己童年的分析开始,逐步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慢慢接纳了自己。前来咨询的蛤蟆不是被启蒙,而是在苍鹭引导下自己去发现心中的光。戴博德的叙述节奏使得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仿佛接受一次心理咨询。
书评链接:改变思维,抒写生活的剧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著名、畅销的大众心理学著作。 第一次阅读时,书里一开头就诉说了蛤蟆先生的现状:外出旅游回家后,突然从爱闹爱笑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初读此处,只是感觉非常好笑,比如“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地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从现实里呱呱捕食蚊虫的蛤蟆,到将其拟人化,变得“有史以来最悲伤”,并不是一件容易产生共情的事情。 在故事中,蛤蟆的自我嫌弃令人印象深刻,自我嫌弃的情绪造成它严重的精神内耗。蛤蟆先生曾哭着对咨询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他在生活里打不起精神,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连他的朋友们他都觉得“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非常可怕”。 书中第九章,苍鹭提出“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概念,状态包含“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特征。在苍鹭“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的警示下,蛤蟆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恼怒等情绪,但最终也领悟了苍鹭的寓意。 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要注重“成人自我状态”,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长的本质要求人们打破对过往经历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正如苍鹭一针见血地对蛤蟆先生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快乐。作为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实际上,不只是蛤蟆先生,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会产生烦恼,荣格曾经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或许过去不曾察觉,但在蛤蟆的故事里,读者会逐步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故事的最后,蛤蟆不再依赖、责怪,而是达到“成人状态”,在生活中更加自如,对未来充满期待。可以说,蛤蟆先生的独立性精神得到了觉醒,解放了自己,一路旁观的读者也会感觉到一阵终于放松的阅读体验,为蛤蟆先生走出情绪影响鼓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通过诙谐幽默的描写,将枯燥的理论用有血有肉的文笔展现出来,不仅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更可以看作是一次流程完整、标准的心理治愈之旅。(李洋 黄埔区水务局)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6日 04:40:00 来源: 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