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远不止是身体的休息,它更是大脑进行关键修复、整合记忆的重要过程,并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无形压力,让许多人的睡眠时长被压缩、质量在下降。《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揭示了不容乐观的现状:近六成国人受失眠困扰;多数人在午夜之后才入睡,平均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尤其年轻人,作为熬夜“主力军”,普遍反映入睡困难。 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睡眠相关知识,提升睡眠认知,守护身心健康。 01认识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简而言之,是指睡眠的时间异常或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 常见的表现包括: 入睡困难(失眠) 睡眠浅、易醒 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多梦 嗜睡(贪睡) 梦游等 其成因大致分为两类: 1. 生理心理因素: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环境干扰、饮食不节、作息紊乱等。 2. 病理性因素: 由身体疾病(如哮喘、心脏病等)引发的睡眠问题。 02走出睡眠的常见误区 睡眠障碍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会损害认知功能、扰乱情绪、削弱免疫系统,甚至增加肥胖、偏头痛等健康风险。优质的睡眠有助于平衡体内激素水平(尤其是调节压力激素皮质醇),维持情绪稳定。相反,长期睡眠不足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降低我们应对日常压力的能力。 关于睡眠,存在不少误解,澄清这些误区对改善睡眠至关重要: 误区1:偶尔失眠=睡眠障碍 正解: 几乎人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这不等同于患上了睡眠障碍。只有当失眠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并显著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社交功能时,才建议寻求专业帮助。不必因一两次没睡好就过度担忧,过分关注失眠本身反而容易引发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2:睡得越久越好 正解: 睡眠时长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标准”。研究表明,睡8小时以上的人并不比睡6-7小时的人更长寿。过长的睡眠反而可能让人醒来后感到昏沉、乏力。衡量睡眠质量的关键,在于次日是否感到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而非单纯追求时长。 误区3:做梦多=没睡好 正解: 做梦是睡眠中正常且普遍的现象,人人都会做梦(区别在于能否记住)。认为“多梦=没睡好”的人,往往会在做梦后产生主观疲劳感。只要第二天精神饱满,就不能归咎于做梦。梦本身并非睡眠质量差的标志。 误区4:睡眠可以补回来 正解: “缺觉后多睡就能补回来”的想法并不科学。睡眠不足对身体机能造成的损害(如修复受阻)很难完全逆转,可能累积成健康隐患。另外,试图用长时间午睡弥补夜间缺失也不可取,过长的午休反而会干扰夜间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或深睡不足。建议午睡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不影响晚间睡眠为度。 误区5:打呼噜=睡正香 正解: 打鼾(尤其是伴随呼吸暂停)绝非睡得沉的标志。它往往意味着上呼吸道受阻,反复的呼吸暂停会导致身体各器官缺氧,对健康危害极大,需引起重视。 了解是改善的第一步。 节选自https://www.sohu.com/a/905196097_100181155 |